【全球热闻】【“强省会”一线调研行】海马孔村的“新图景”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五月的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绿意盎然——


(资料图)

枇杷园里,一片绿意,一串串“金果果”挂满枝头;一户户独具特色的庭院让人眼前一亮,村民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花团锦簇。

“要是没有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现在的这一切简直是想都不敢想!”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王平说。

王平口中的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是顺江村(注:现为海马孔村)村支两委带领村民从2002年到2008年,历时7年“接力”凿开大山腹部而得到的一条“通天渠”——它不仅让海马孔村告别了“守着乌江为水愁”的窘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源头活水”新变化:

产业升级,土地亩产值增长十余倍

这段时间正是海马孔村上千亩枇杷陆续上市的日子。和其他村民一样,焦洪初忙着采摘枇杷,趁着鲜果期把“金果果”卖出去,“尽管累,但今年的收益很不错!”。

2008年,经过7年的努力,何家洞凿山引水工程终于完工,汩汩清泉流入村民家中,海马孔村的“缺水”问题终于成为了过去式。实现“用水自由”的海马孔村开始谋划产业发展。不过,多年“缺水”的经历,让他们“有点放不开,缺水缺怕啦!”

次年,在村支两委的鼓励下,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豌豆、冬瓜等蔬菜,“之前,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种玉米高产时一亩能收800斤,刨去成本后能有四五百元就不错了。天旱时,一年还白干。种植蔬菜后一亩的产值迅速增加到了近两千元!”王平说,之前,很多村民担心水又会出问题,不敢尝试。然而,经过这一次“实验”,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一下都提高。

2011年,海马孔村农业产业迎来了“再次升级”。这一年,包括焦洪初在内的许多海马孔村民种下了枇杷。

“海马孔村是六桶镇海拔最低的,气候又好,这里的野果要比其他地方早熟半个月。而且,当时修文县正支持六桶镇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我们村就趁势而上,种植了大量的枇杷。”据焦洪初介绍,“正常年份,一亩枇杷的收入是种玉米的十倍左右!”

经过两次农业产业“升级”,目前,海马孔村种植了400亩樱桃、200亩柑橘、1200亩枇杷、100亩苦丁茶,占土地面积的六成以上,亩产值从四五百元增加到了五六千元。

产业发展“新步伐”:

农旅融合,助力农民荷包“鼓起来”

何家洞的汩汩清泉,不仅让海马孔村的农业产业实现了“升级换代”,也让海马孔人发展的心气更足、胆气更足!

“随着道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开始试着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结合。”作为村里第一个办农家乐的人,焦娥群对此深有感触。

焦娥群说,之前,经常有游客来海马孔村附近的乌江河滩边游玩,假期甚至有人在这里露营。瞧准机会,她将自家一楼改造成餐馆,迎来大批游客,“生意好的时候,餐馆一个月有六千元收入。所以,我准备今年把二层楼房改成民宿,看看是不是会更好些?”

“看到焦娥群家红火的生意,村里又开两家餐馆、一家民宿。”王平说:“下一步,我们要花更大力气推动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村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根据规划,海马孔村将从精品水果种植、文旅资源整合、基础配套服务等方面发力,挖掘古造纸法、古树文化等资源的潜力,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加速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乡村振兴“新图景”:

蝴蝶效应,“后进村”变身“示范村”

从“为水所困”到“因水而兴”,海马孔村变了!变的,不仅仅是村里的产业类型和村民鼓起的“荷包”,还有村容村貌、生活环境品质。

如今,走进海马孔村上寨组,家家户户的房屋都披上了一层“新装”,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花团锦簇,俨然一幢幢农家别墅。

对于这些变化,焦开希“最有发言权”——海马孔村上寨组近70户村民家的房屋“美容”工作都是由他完成的。从16岁开始,焦开希就在贵阳各地打工,练就了一身砌墙、装修的本领,“村里人的荷包鼓起来之后,就一家接着一家的请我回来帮他们改造房屋。”

王平说,在村民自己花钱改造的同时,村里也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大幅提升村容村貌;同时,还动员村民推进治水、治垃圾、治厕等。

初步统计显示,2022年,海马孔村人均收入已超18000元,已从“后进村”蜕变成乡村振兴示范点,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徐徐展开。

记者 侯绍华 实习记者 黄菊 潘朝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