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8亿老龄群体遭遇数字鸿沟 数字化和老龄化如何实现同频共振?|焦点热讯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的高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深化形成一对矛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占11.3%。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数字安全等成为数字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挑战。


(资料图片)

“数字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快’,而老龄化加剧体现的特点是‘慢’。”

5月17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平衡数字化快速发展和老龄化加剧之间的矛盾,使老年人享受到数字红利,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社会结构,使人、技术、制度都适应数字化和老龄社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处于数字化和老龄化相互叠加的时期,需要加快实现数字化和老龄化的同频共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说。

现实矛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认为,目前在支撑数字化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一定程度上存在建而未连、连而不通、通而不畅等问题,数据资源层面虽然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但数据质量有待提升,数据流转交易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中国老龄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李志宏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带来挑战——由于老年人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会不会影响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扩散程度?老龄社会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成本不断增加,会不会挤占社会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围绕数字化发展和应对老龄化融合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布局,持续加强数字时代老年群体数字权利。辛勇飞总结了三大成果:一是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取得进展,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648家网站和APP完成改造;二是智慧健康养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三是老年人自身数字素养和技能显著提升。

但与此同时,老龄社会与数字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矛盾。辛勇飞指出,老年人获取数字资源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风险感知能力有所不足,共同参与的问题有待解决。

此外,老年社会当中的数字公共服务应用场景还需要不断丰富,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数字鸿沟以及部分老年人出现数字沉迷等现象,都需要予以关注和警惕。

让老年人“有网可用、触得了网、用得好网”

如何借助数字时代的产品,使老龄人口从社会负担变成新的人口红利机会?

肖荣美建议,当务之急是要打造适老化数字基础设施,尤其要持续提升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等老年人聚居地的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深度下沉互联网基础资源。

她还提出,要针对老年人需求特点,深化公共服务应用的适老化和无障碍的改造,特别是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对公共服务类网站、智能终端等做进一步适老化改造。“让老年朋友有网可用、触得了网、用得好网。”

至于企业,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院长马旗戟强调,服务型企业应该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推动适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旗戟提出了三条实现路径:一是要围绕社会关注热点、民生保障工作痛点和老年人的生活难点,建立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他举例,日本永旺葛西购物中心打造了一所专门服务老年人的购物中心,把晨练、学习等所有老龄人群想做的事都搬进商场,使得企业与周边老人建立了紧密连接。

二是要拓展已有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在奥地利,超过50岁的人口贡献的零售销售额能占到30%~50%,因此,有的连锁超市专门面向50岁以上老年人,着重关注老年人购物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包括产品特征、店内装潢、服务等都为老年人而设计。

三是要研发新产品、新服务,为银发经济提供创新的、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供给。

但马旗戟指出,目前这一市场的活跃度与回报不够强,动力不足,产品数字迭代带给老年人的获得感也远远不够。“尽管数字技术进步非常快,新的服务形态不断涌现,但是整个生态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自循环。”

谈及如何结合信息社会建设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李志宏认为,一是要确保老龄化和信息化并存的社会条件下,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二是挖掘机遇,包括银发经济增长潜力、将“老有所养”转变为“养为并举”。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