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内心阴暗的人,越会在外人面前,用4种方法伪装自己_微资讯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识人认人的能力。


【资料图】

很多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相对单纯的心思,会因为一两件人或事对某一个人下定义。

实际上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一些内心阴暗可怕的人,也会在外人面前展现出相对热情的一面。

那些深入剖析人性的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越是内心阴暗的人,越会在外人面前,用4种方法伪装自己,在外人面前树立一个相对无害的人设。

如果你的身边存在有下面这几种表现的人,千万不要和他们走得太近。

一、伪装自己做事情认真

在大多数情况下,认真都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品质,是一个人对事情负责的体现。

可惜太过认真在很多情况下会演变成为偏激,进入到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自我思想,不愿意再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

他们坚信自己的想法和决定都属于正确的,哪怕这件事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他们也要强迫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起去实现这个目标。

倘若你对他的了解并不深刻,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毅力、有恒心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和这种人相处,你很有可能会被他们这种偏激的思想拖累。

他们的世界仿佛非黑即白的,正常的讨论也能被他们当做是错误的争吵。

一旦你提出了不被他们认可的想法,你就会立刻被他们划入到错误的一方,成为被他们责备孤立的对象。

哪怕你只是正常的和他们相处,他们也有可能因为你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举动,对你产生不好的想法,在心中默默记下你的罪恶。

这样的人从来都没有想过维护正义,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想法当成正义,

用过激的行为伤害任何一个与自己想法相悖的人。

二、伪装出内心坚强的样子

内心太过坚强的人,同样是一个可怕的存在。

坚强的人总是会比普通人经历更多苦难,见到更多人性的黑暗之处。

在某些极端的环境中,我们只能够通过放弃自尊或原则等方式换取生存的机会。

这类内心强大的人大多有类似的体验,过往的经历早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生活观念,将他们逐渐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在乎身边人的看法和感受,

不会在乎自己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他们可以轻易的融入到人群当中,却也能够做出令众人震惊害怕的事情。

和他们深入相处一段时间后你就能够发现,这类人似乎已经没有了基础的感情和同理心,不愿意让任何一个人接近自己。

这种漠视一切的态度,确实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困难,却很难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你很有可能会沦为他们牟取利益的工具,并在这段感情中受到诸多伤害。

三、喜欢冒险,刻意掩饰自己的恐惧

太过冒险的人同样是可怕的,这类人内心深处大多隐藏着一些变态的想法。

他们会对惊险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并认为这些活动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快乐。

他们心中的冒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探索新事物,而是进行各种猎奇的尝试。

例如,正常人会感到害怕的危险举动,亦或是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限制的不良行为 。

他们总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从来不考虑这件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一旦某天他们“走火入魔”,就有可能为了追求快乐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

身为朋友的我们很难劝说他们,也不知道个人生活与他人生活的界限在哪里。

他们这种冒险的举动很有可能会连累我们,让我们为他们的愚蠢行为负责。

这类人就像是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并不值得我们深入交往。

四、明明是言行不一致,却假装心直口快

言行不一致是内心阴暗的人最喜欢做的事情。

这类人并不在乎外界的感情,他们向来将个人想法和感受放在首位,时常为了追求自身的快乐去伤害别人。

轻易信任这类人,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发展带来诸多阻碍。

防范他人的心理何时都不能够松懈,很多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留在心里,而不是让它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

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保证,自己会不会因为一时冲动做出不好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放心将秘密告诉他人呢?

总之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在广交朋友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慧眼识人,及时分辨出生活中内心阴暗的人。

提前和身边拥有上述特征的人保持距离,能够让我们拥有相对轻松的人生体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交朋友重要的是品质而不是数量。

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人脉,去和这样危险的人维持友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