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需要“被看见”—— 如何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世界速看料

【新蕾观察】

本报记者 车晋彧 朱瀚墨

“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透进来!”5月25日,苏州沧浪教育集团草桥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三两成群,分享疏解烦闷的“小诀窍”:保持三秒微笑、一口深呼吸、投掷纸飞机、温暖抱抱,回忆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细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25”——“我爱我”,这天是全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同时拉开了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月”主题活动的序幕。我市将持续通过名师引领、家校共育、健全服务网络、落实课程等方式,联动关注未成年人的各类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织密心理“防护网”。

[儿少忧心事]

孩子情绪变化“被看见”

多名中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偶然的考试失意会导致情绪波动,主要是担心被批评、被嘲笑;但很多时候又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多虑了。

在最近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5年级同学何煜菡因为紧张忘词,导致成绩不佳,担心会被妈妈责备。但走出赛场后,妈妈鼓励她,演讲稿写得很好,前期准备也亮点频出,参赛的主要目的已达到,结果如何并不重要。何煜菡很快就调整好心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中。

去年9月,草桥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王莉琴发现,班上有位同学经常无故拖延作业、时不时喊肚子痛、爱哭又不爱表达。结合其他多种表现和医院检查结果,王莉琴敏锐地意识到,孩子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她马上与班主任联系,与家长沟通。意识到情况严重,家长马上把孩子带到专科医院检查,原来孩子有抑郁倾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被家长、老师、医生“看到”,科学的认知引导方式日趋受关注。据了解,在市广济医院儿少精神科,2017年接诊量在5000人次左右,2022年达到23000人次;按照今年1至5月的数据来推算,预计全年将达到28000人次。市广济医院儿少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朱峰表示,孩子们的就诊情况主要有抑郁、焦虑、拒学、社交障碍、违抗叛逆,以及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等,程度轻重不等。

一起投掷纸飞机,让心情变得明媚起来。  记者 车晋彧 摄

[内心谁能懂]

独立依赖并存“矛盾体”

王莉琴曾在沧浪教育集团从事多年德育工作,她认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拔节孕穗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她分析说,孩子们一方面追求成人感,具有独立性意向。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与独立性意向出现矛盾。在这种心理挤压下,他们可能表现出“只要求被爱而又不会爱别人”。此外,孩子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被社会事物所影响。沉迷手机、游戏等,容易接触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造成自我封闭。这些都会给青少年稚嫩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临近期末,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学生李艺琳与同学一起,制作了一套心理装置艺术作品。作品中,撕裂的小熊、千纸鹤折纸、画板等,通过一根根细线,系在一个盒子中的小人身上。“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情感需求、自身喜好有时会不被尊重,他们只能与玩具、折纸等为伴,寻找寄托。”李艺琳说,她在与同学的沟通中,发现这些问题不仅曾出现在自己的成长中,眼下依然客观存在。大家希望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呼吁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帮助青少年疏解负能量。

“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影响十分深远。”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庄茜认为,不少青少年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吃穿不愁,但在她的教育教学中,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家庭过大的期盼,很容易让他们喘不过气。庄茜认为,心理装置艺术作品,既是同学们对社会的呼吁,也是他们自己内心情绪的直观体现。

[家校医联动]

共为暖心教育“探办法”

5月25日,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主办的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月”启幕,主题为“阳光润心,快乐成长”。为期1个月,我市将集中开展“阳光使者”空中舞台、“考生陪伴”心理赋能、“亲子957”父母课堂、“剧说人生”心理剧场、“成长心坊”教师沙龙、“特色心育”案例评选等活动,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为全市各中小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坚实的基础。

草桥实验小学校长项军认为,“家长开放日”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面对面”沟通机会不多,学校要牢牢抓住,将学生的心理关怀放在首位。“过度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批评应该适度且具体,旨在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指导他们改进。”他建议老师、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减少无益的批评。在学校或社交场合,学生间可能有嘲笑或排挤行为,他提醒,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羞耻感,影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他提醒,不管是参与者还是当事人,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制止不良行为,家校携手,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生物学因素不可控,而可控的环境因素值得大家一起去努力。”朱峰从儿少精神学角度给出建议: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对于抗压能力较弱的孩子,可适量降低孩子的学习强度。“学校的心理老师可通过专业知识,早发现、早干预,及时跟家长联系,做到家校结合,随时关注孩子的动态变化。”朱峰说。

关键词: